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通讯员 桂慧君
今年6月6日,作为大运河社区食堂的“真巧心”餐饮店,在杭州德胜巷40号正式对外营业。
这家小店迅速以地道的杭州风味早餐,以及琳琅满目的杭帮菜,捕获了周边居民的味蕾,成为附近人们日常光顾的温馨之地。
不仅如此,店招大胆的绿色系设计,更让它从杭州众多社区食堂中脱颖而出。
记者 盛锐/摄
这些设计都出自于小店主理人杨清星之手。
1998年出生的杨清星,曾在英国爱丁堡学习设计相关的专业。2023年归国之后,她选择一头扎进餐饮行业。
为何学成归来,她会选择开设一家社区食堂?
“我希望让更多人品尝到我儿时记忆中的杭州味道。”这是杨清星的回答。
展开剩余83%主理人杨清星。受访者供图
从后市街到三墩、采荷,一个小摊的成长史
7月30日上午,受台风影响,路上行人神色从匆忙,风雨交加下的德胜巷没了平日的熙熙攘攘。
“真巧心”的店招,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,使得杨清星的店铺在这条老街上很是醒目。
透过玻璃窗,店内烟火依旧。
9点多,过了老人们的用餐时间,店里更多的是上班族,或者带着孩子出来吃早饭的居民。
两锅刚刚出炉的生煎包和煎饺,升腾起了热气。
忙碌的后厨 记者 盛锐/摄
杨清星身着一袭白色短裙,戴着店里的围兜,正在忙:“早餐还没过,午餐又要准备起来了,确实有点忙。”
作为一名杭州人,小笼包、生煎包、小馄饨……都是从小缭绕在她记忆中的味道。
“我的父母,就是从小铺子做起的。”杨清星家的第一家店开在后市街。
早上四五点,杨清星都会跟随父母一同起床、出摊。这个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早的时间,杨清星已习惯,“那个时候像我们这样有门店的早餐店不多,所以生意很好。”
父母忙,杨清星也会化身送货员,将一份份半成品订单,送到预定的客户手中。
记者 盛锐/摄
从后市街到三墩、采荷,尽管店铺的地址几经变迁,“真巧心”这个店名却始终如一,承载着不变的情愫。“这个名字是我父母选的,”杨清星说,这里面寄托了父母以真心、巧心烹调每一碗美食的愿望,“说起来,这名字和我的年龄一般大了。”
选定餐饮赛道后的第一件事,重新设计店铺
2023年回国,对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,杨清星选择和父母一样一样的餐饮赛道。
而第一件事,就是运用自己的设计专业知识,大刀阔斧地对店铺进行重新设计。
“很多人会觉得,设计是一个远离烟火的行业,但其实设计也是为大众服务的,通过设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。”从招牌到菜单,再到宣传海报……都是杨清星亲自设计并绘制的,“原来的店铺标识很复杂,我现在就用简单的文字,很醒目、也很好记。”
不仅如此,杨清星还对品牌进行了重塑,构筑起自己的包子生产王国,不仅拥有规模可观的包子工厂,还成功将业务拓展至线下,开设了多家门店,在食品行业崭露头角,“现在很多顾客都说,我们店很洋气,也很好看。”
记者 盛锐/摄
2024年9月,经过多处考察,杨清星在德胜巷开了新门店,“附近有不少的老小区,客流很客观。”
与此同时,上塘街道假山路社区的居民们,正在迫切地寻求一家社区食堂。
假山路社区党委书记沈晓磊介绍,社区内有老人2000余人,就餐需求迫切,“之前离我们最近的社区食堂在蔡马那边,来回将近20分钟,很不方便。”
“菜品单一”“打包菜没堂食香”也是老人们普遍反映的问题。
考虑到公共用房紧张,可拓展空间有限,社区积极探索共建模式,寻找品质和信誉俱佳的餐饮店合作,以共建模式运营社区食堂。过程中,“真巧心”进入了社区的视野。
“真巧心”社区食堂,想走到更多杭州人的家门口
经过多次沟通和考察,今年6月,“真巧心”作为大运河社区食堂,焕新归来。灌汤小笼包、老面小笼包、拌面、红烧肉、回锅肉、梅干菜扣肉、韭黄三丝……店里的人气单品,也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居民喜笑颜开。
记者 盛锐/摄
以60岁老人享受8折来说,一笼小笼包、一碗鲜肉小馄饨,总共也才11元。
除了老年优惠外,杨清星还在店里推出了更多的特色福利,比如80周岁及以上老人携有效证件可在生日当天到店免费享用生日面一碗,外卖小哥、快递员、环卫工人早晚餐时间内就餐享受6折优惠等等,“经营压力肯定会有,但能给社区居民带去健康和幸福感,我觉得就值得。”
店里用餐的居民 记者 盛锐/摄
值得一提的是,从厨师、服务员到后勤人员,在招聘员工时,杨清星也优先考虑附近居民,“现在我们有员工12名,其中4名都是附近居民。”
这两天,杨清星正在研究蟹黄小笼包,她期望可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,丰富居民的早餐体验。
此外,随着附近老年人送餐需求的逐渐增加,杨清星也在和社区计划招募送餐员,“现在也有很多社区找到我们,如果条件允许,希望能让真巧心社区食堂,开到更多杭州人的家门口。”
发布于:浙江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